一戰期間倫敦的中國「白求恩」—聖約翰大學早期畢業生逸事之一

一戰期間倫敦的中國「白求恩」:聖約翰大學早期畢業生逸事之一

作者:伏靈

1907年,上海聖約翰大學首度有超過15位學生畢業,這在當時中國的大學中算是畢業生人數比較多的。這一屆畢業生名單如下:張德褒、趙新畲、陳守庸、陳天寵、朱成章、何林一、許松泉、黃閎道、古恩康、歸潤庠、李清茂、牛惠霖、沈嗣信、湯忠謨、刁德仁、吳遵瀚。1908年屆學生可能是延遲至1909年初畢業,故被稱作是1909年冬季畢業生,總共有9人:張繼澤、程趾祥、朱昌潮、徐維榮、馬紹良、沈素存、譚雅聲、王弼臣、楊才清。到1909年夏季,又有12名新的畢業生:趙本善、陳寶琪、黃錫恩、凌道揚、李植蕃、李翰紳、林鑑誠、林桂慶、唐德業、吳遵瀛、楊寬麟、楊奎侯。1910年有16名畢業生:張鴻翔、陳培生、陳燦勳、馮志均、謝繼善、胡宣明、葛存熹、李迪花、劉秉義  羅榮宗、陸祥鴻、牛惠生、潘儒紳  潘文煥、戴繼恩、姚家彝。1911年畢業生人數為10人:陳賢能、周辨明、許耀光、江清、李清亮、林玉霖、馬約翰、湯承熙、王福星、楊成生。因此,從1907年到1911年,總共有64名學生畢業。

這64名學生,除了西學科、國文科之外,還包括醫學院與神學院的畢業生。这些毕业生为後人熟知者,如現代中國高校體育教育的開創者馬約翰,香港中文大學創辦人之一凌道揚、聖約翰大學最後一任校務委員會主任楊寬麟、清華大學英文文案處主任何林一等等,可謂是群星璀璨。其中醫學生畢業生對社會有重大貢獻者更多,下面就先介紹牛惠霖與牛惠生兄弟,他們也是這64人中唯一的親兄弟。

聖約翰大學的醫科是1880年由上海同仁醫院院長文恆理(HW Boone)創辦,在上海是最早開展正規西醫教育的。牛氏兄弟都是自聖約翰大學醫學院畢業,而且都是學習外科(特別是骨科),後來成為民國骨科聖手,名聞國際。

牛惠霖生於1889年,江蘇嘉定人,他父親牛尚周是清政府第一批官派留美幼童之一,他母親倪桂清,是宋嘉澍夫人倪桂珍姐姐,所以宋氏三姐妹都是牛惠霖兄弟的表妹。牛惠霖1907年從聖約翰大學畢業後,即赴英國留學,入讀劍橋大學,1911年得醫科學位, 1912年完成倫敦米爾斯醫學院的醫學課程,獲得博士學位。 他可能是第一位獲得劍橋大學系統醫學博士學位的本土出生的中國人,此前有馬來西亞華裔伍連德在1903年就獲得劍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後來成為全球有名的鼠疫防疫專家,也長期負責中國政府的防疫工作。牛惠霖畢業後加入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of England,他曾經在倫敦各大醫院工作五六年。根據其訃告記錄,牛惠霖1913-1914年曾任倫敦內外耳鼻各科門診主任醫師。1914-1916年擔任葉普斯惠區醫院重傷兵主任醫師。1916-1918年擔任密它瑟斯醫院重傷兵外科手術主任。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應該是極罕見的在英國戰場上直接為英國重傷兵做外科手術的中國人,這可以與白求恩相媲美,二戰期間加拿大醫生白求恩在中國戰場用自己精湛技術為中國共產黨的官兵做外科手術,也僅僅是在華北呆了一年時間,而牛惠霖整個一戰期間都在倫敦救治英國重傷士兵。

1917年,由於父親牛尚周在上海過世,牛惠霖於次年放棄英國的工作回到中國,擔任上海仁濟醫院副院長及外科主任。這家醫院是上海最好的現代西醫醫院。此時其弟弟正在北京最好的醫院協和醫院擔任骨科主任。

牛惠生的教育經歷與其兄長相比絲毫不遜色。牛惠生1892年出生於上海,1910年自聖約翰大學畢業,得醫科碩士,比其兄要晚三年。畢業後,牛惠生即赴赴美留學,1914年自哈佛大學得醫學博士學位。與牛惠霖極為相似,牛惠生畢業後也是先在美國做醫生,他曾在1914-1915年任美國聖路加醫院寓院醫師,1916-1918年任波士頓公立醫院骨科醫師,父親過世後,牛惠生也回到中國,1918-1920年任北京協和醫院骨科主任。後又回到上海先後在上海西門婦孺醫院、聖約翰大學醫科、中央醫學院等機構擔任教授。美國外科醫學會曾授予牛惠生會士資格以及F.A.C.S學位。

1920年,牛惠霖與弟弟骨科醫生牛惠生共同在上海創辦了霖生醫院。1922年,牛惠霖被聘為中國紅十字會總醫院院長,成為中國醫療救護界的名人。1923年日本爆發關東大地震,他率領中國紅十字會的救護隊到日本參與救護工作,獲得日本紅十字會紀念勳章,這是他第二次參加國際醫療救護工作。1924年,牛惠霖當選為中華醫學會第五屆會長,並在母親聖約翰大學的醫學院教書。1932年上海爆發「一·二八」事變,牛惠霖擔任上海地方協會救護傷兵第一醫院院長以及上海公共租界萬國商團華隊軍醫長,直接負責傷兵救護重責。

牛氏兄弟醫術精湛,無論是政府當局還是民間都非常敬仰,許多名人都慕名接受他們的治療。蔣介石與宋家、孔家若有醫療事情,經常會請牛氏兄弟會診。北伐期間,蔣介石還曾專門邀請妻表兄牛惠生北上主持國民革命軍的傷兵醫院,擔任軍醫總監。1930年淞滬警備司令熊式輝墜機,幸得牛惠霖及時開刀動手術才輓回一命。1934年翁文灝車禍傷勢嚴重,陳佈雷等人急電蔣介石,請他出面邀牛惠霖到杭州急救。1935年汪精衛在南京被刺,政府即電召牛惠霖到南京中央醫院開刀救治。1936年四川大軍閥劉湘遇刺,蔣介石請牛惠霖、牛惠生兩兄弟到成都為其治療。由於牛氏兄弟與宋家關係親密,所以後來宋慶齡曾將中共受傷將領陳賡送到他們開辦的醫院救治。儘管救人無數,可惜這兩兄弟自己都未得高壽。牛惠生1935年因腎炎逝世,兩年後,牛惠霖也在上海因肝病逝世,據說生前嗜酒,病因或與此有關。牛氏兄弟尚有兩妹:牛惠珠、牛惠珍,一哈佛畢業,一畢業於倫敦音樂大學,皆教育界著名人物,留學美國時牛惠珠曾擔任哈佛中國同學會會長。(作者:伏靈,首刊於家族歷史研究社網頁)

錯過了的皇帝:新潮的滿清帝胄傅倫及其家庭

錯過了的皇帝:新潮的滿清帝胄傅倫及其家庭

1911年,愛新覺羅家族的江山已經搖搖欲墜,道光皇帝曾孫傅倫一家合影突然出現在一家雜誌上。傅倫,尊稱「倫貝子」,是被外界認為最懂洋務、最為開明的皇族,同治皇帝駕崩後,本來傅倫有繼承皇位的可能,但最後被放棄,載湉繼位,即光緒帝。倫貝子據說深得慈禧信任,所以經常被授權代表大清朝廷參與外事活動。1904年貝子溥倫曾率清朝代表團到美國出席聖路易斯世界博覽會,並在美國多地參觀訪問,其對西方事物的興趣與熱情曾引起美國報紙爭相報道。1907年,清廷設立資政院,以傅倫為總裁之一,代表皇族。1911年擔任內閣農工商大臣,慶親王奕劻對其極重視。宣統皇帝遜位,傅倫也最早表示贊同,其與袁世凱關係密切。中華民國建立後,許多大清的皇親國戚家族都走向末路,但傅倫仍比較活躍。袁世凱復辟帝制時,傅倫還出任參政院院長。

1924年,宣統皇帝被逐出故宮,民國政府原來承諾的許多特權被突然取消,滿清皇族日子更不好過,但仍得一些北洋軍人的支持。不過這些勢力到1927年就土崩瓦解。這年一月,傅倫也在愁風苦雨中逝世。

九一八事件後,傅儀出關,在日本人支持下擔任新創建的滿族國執政,許多滿清皇族子弟加入政府。1945年日本戰敗後,滿州國覆亡,傅儀成為戰犯,愛新覺羅家族成員許多人被定為「漢奸」,除離開中國大陸者,一些人被懲處,一些人則不知所終。離開大陸的,最長壽的莫過於2011年在台北以105歲高齡逝世的毓鋆,他曾經深度捲入滿州國軍政事務,但最後在蔣介石治下居然能得善終,並且成為一代「經學宗師」,門下弟子據說逾萬人,可謂奇跡。

這張照片上有傅倫夫婦與他的三個兒子:毓嶟、毓嵻、毓崇。拍照時間不詳,照片上的傅倫一家都臉無笑容,但著裝打人仍極精緻。最小的那位大概只有一歲左右,正是後來在宮中陪宣統皇帝讀書的毓崇。從其年齡來看,這張照片大概拍攝於1907年前後。毓嶟、毓嵻、毓崇這三位王子,不知道是否活到1949年以後。如果在大陸得以幸存,也許會像其他皇族一樣更名易姓,在共產黨時代以平民艱難生活。

通常深藏宮院之中的皇族,內眷不常示人,但傅倫不但請人拍攝家庭照片,而且還讓雜誌刊登,這一點即可看出傅倫有一般滿州貴族較少有的新思維。如果1874年是他繼位,中國的歷史是否會改寫呢?

從落難地主到米線店東:香港「譚仔」的前世今生

從落難地主到米線店東:香港「譚仔」的前世今生

伏靈

香港爆出一驚悚的碎屍案,當事人居然是譚仔米線老闆譚澤均的兒媳婦蔡天鳳(AbbyChoi)!案件複雜不便評論,但是牽涉到的譚仔米線則是香港的上市公司,在餐飲業界有甚高知名度,其品牌可謂家喻戶曉。

如許多香港人家庭背景相似,譚澤均也是從內地逃難到香港的家族第二代。其父譚篤壽原籍湖南郴州永興縣十八都,當地鄰近湘粵交界地帶,山谷平坦,田地肥沃,是有名的糧食出產地。譚家在當地也是富裕地主。但是從1920年代開始,這些永興地主們就遭到中共農民運動的打擊。1949年10月,中共解放軍二野進佔永興,有產業主們都開始驚慌失措。土改運動開始後,譚家被划為地主,田產充公,譚篤壽父親被批鬥遊街,全家厄運連連,譚篤壽也曾經被判刑入獄。

到大飢荒開始,昔日的糧倉由於成為糧食催徵的重點,老百姓無食果腹,餓死者不計其數,許多人就設法逃荒。因為永興靠近粵漢鐵路(後來稱京廣線),一些老百姓搭爬火車逃往廣州,有辦法者更進一步逃往香港、澳門。從1960年開始,廣東省及其他各省的民眾,成千上萬地攜家帶口逃往香港,史稱「大逃港」。郴州由於與廣東省接壤,因此逃往香港者亦不在少數,譚篤壽夫婦與他兩個兒子(包括譚澤群),就是在這次逃港潮中從廣州逃到香港。有統計資料稱中共佔領大陸後,前後至少有200余萬人成功逃到香港,譚家是其中的幸運者之一。

這以後的經歷,跟許多內地難民家庭亦相似,譚篤壽在塑膠工廠做工,其太太則做水果小販,兩公婆後來又生了一女兩子(譚艷萍、譚澤均、譚澤強)。譚篤壽非常有生意頭腦,他在1970年代於澤安邨開設一家廢舊金屬冶煉廠,這正是香港電子工業輝煌時代,全家齊心上陣,譚家生意並不俗,一家人慢慢走上小康之路。

不過,到1990年代,香港本地工業已步入末路,由於環境保護管制令,譚家開設的冶金廠也瀕臨倒閉。幸虧譚家轉型成功,由工業轉向服務業,於1996年在香港開設譚仔雲南米線,由於經營得法,遂成為流行至今的專售米線的香港連鎖餐廳。不過,家大業大之後,亦如許多家族企業,譚家後代在經營理念與方法上也開始分化。2006年,譚篤壽過世,兩年之後,譚仔遂分為兩組發展:一組繼續經營 「譚仔雲南米線」品牌,另一組新創「譚仔三哥米線」,各自經營,仍保持合作關係。2017年,兩家均將股份出售予日企東利多控股,東利多統一兩家品牌,成立譚仔國際有限公司,2021年成功在香港證券交易所上市。

湖南譚氏大多系在明清時期由江西遷移而來,世代名人輩出。晚清譚氏曾出了一個大人物,即兩廣總督譚鐘麟,他的兒子譚延闓後來更為發達,24歲就考中進士,第一任湖南省諮議局議長、湖南省都督、湖南省省長。到後來更與孫中山結盟,成為北伐時期湘軍領袖,先後擔任武漢國民政府主席、南京國民政府主席,在民國政壇屹立不倒,1930年行政院長任內逝世。茶陵與永興相鄰,永興、茶陵兩支譚氏可能本屬同宗,當然這層關係,在1949年後並不能給譚家帶來好運,反因其家庭持有田產被戴上「地主」帽子,如果不是在大飢荒中逃港,其家族命運只能與其留在原籍的親屬類似。譚篤壽逝世後,其後代為了紀念他,曾在永興原籍捐資建設了一所譚篤壽紀念中心完全小學,這算是一種葉落歸根的方式吧。

華裔第一人:黃柳霜(Anna May Wong)的家史及其成就

華裔第一人:黃柳霜(Anna May Wong)的家史及其成就

伏靈

如果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評選全球最有影響力的華裔女性,可能非當時風靡國際的電影明星黃柳霜(Anna May Wong)莫屬!黃的重要影響力,不僅來自於她精湛的演技,也來自於她極其主動地學習社交、語言、法律、商業種種知識,積極融入國際社會,成為一個廣受歡迎的華裔女性。處在一個種族歧視公然盛行的年代,黃柳霜一方面表現出勤奮、勇敢與堅毅的良好品德,一方面在社交中又展現其謙遜知性的魅力,她不但讓自己在事業上取得非凡的成就,也受到各界人士的高度肯尊敬。黃柳霜對藝術的貢獻,以及對多元種族和諧共處的不懈追求,都讓其在逝世六十多年後仍然光彩不減,而且影響力還愈來愈大。

2022年10月,美國鑄幣局(U.S. Mint)推出了一枚印有華裔女星黃柳霜(Anna May Wong)頭像的25美分硬幣,向她致敬,成為五名被追授該榮譽的偉大美國女性之一,也成為首次出現在美國貨幣上的亞裔。儘管,因為黃柳霜在好萊塢電影中的角色,在許多中國激進民族主義者看來有「辱華」嫌疑,但這都不影響中國人今天為其成就而深感驕傲。

那麼黃柳霜是怎麼出現的呢?為什麼從一個美國華裔移民二代家庭中能走出這麼一位傑出的女性?這就不得不從其家史講起。

黃柳霜生於1905年,祖籍與許多北美早期華裔移民一樣是廣東台山,也許她可以被稱得上是最著名的台山移民後代。其祖父黃梁周早在1855年就到了舊金山加入淘金潮,最後定居於Placer County,開了兩間雜貨鋪,服務於眾多淘金的鄉親。1860年其兒子黃善興出生,曾被送回到台山接受傳統中文教育,後來又返回美國開始打拼,最後成為洛杉磯唐人街一家洗衣店老闆,洗衣業是北美台山華裔主要經營行業之一。黃善興在台山本已娶妻生子,後來在加州復與當地華裔女兒李恭桃結婚。李氏共育有八名子女,四女四子,黃柳霜排行第二。黃善興出生於美國,對教育極為重視,同時對子女管教亦有其中國傳統風格,孩子們除了要自律學習,從小就要幫助父母做各種家務,同時在洗衣店擔任各種力所能及的工作,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黃柳霜,不但接受了良好的小學與中學教育,而且在洗衣店中培養了堅韌的性格,其語言天賦在與本地西人的交往中也慢慢加強。洛杉磯唐人街離當時美國的電影製作基地好萊塢非常接近,因此,痴迷於電影的黃柳霜從小就獲得了寶貴的試鏡機會,並且迅速成為好萊塢電影圈一位受歡迎的亞裔少女。

但是,其在好萊塢的驚人成功,仍主要依靠對電影表演與語言學習上的勤奮用功,黃柳霜是那個時代很少能熟悉掌握數種語言的亞裔電影演員,同時她也努力學會了中文國語,這樣一來,加上她自己的廣東台山話,至少她能熟悉運用五種語言。至於其在電影表演方面的專業努力學習,更獲得業界的公認,這從她參演、主演的大熱影片均可以看出。這種勤奮上進,當然深刻反映了那個年代從中國來到北美大部分華裔家族的奮鬥精神。其成就也說明那個年代的美國與歐洲,已開始承認亞裔及其他有色族裔的個人才華與貢獻。黃柳霜從小就堅持自己的電影夢想,擺脫一切阻礙,坦然面臨種種指責與非議,獨立自主地追求自己的藝術事業,這種奮鬥精神不正是典型的美國夢寫照嗎?

在特別強調多元種族文化共融的今天,反種族主義在北美成為一種絕對的政治正確,作為著名早期亞裔電影演員的黃柳霜,其象徵意民世界各國的華裔也可以獲得重要的精神鼓舞,更加堅定地追求自己夢想!

遁世明星劉文正的家世與二姨

遁世明星劉文正的家世與二姨

伏靈

最近鬧出的前明星劉文正過世的烏龍,佔據了各華人傳媒的版面,最後由其二姨通過一家媒體來澄清。劉文正顯然想遁世避塵,這種超然脫俗的做法,對於動不動就念叨「流量」、「粉絲數」的華人明星圈來講顯然是非常突兀的,正所謂越神秘就越有人去惦記,所以,一個前經紀人放出來的消息,便震驚了華語世界。

一般人之所以無法超然隱世,多半是與經濟二字有關。而「經濟」二字,又往往與家累相連。劉文正顯然沒有什麼家累,他家世顯赫,近親個個富庶有餘,自己又未曾婚育,一人吃飽全家不慌,加上做資深房產專家的兄長協助,理財有方,據說三十多年前就已經在美國批量置產,租賃經營坐收宏利,所以這樣來看很早就財務自由,可以率性傲然隱世。

這種「自由」自然與家世有關。劉文正父親劉冠倫早在國民政府時期就已經是空軍士官學校高材生,曾駕戰鬥機先後與日軍、共軍作戰。國共內戰時,已經官居空軍飛行大隊長,不但收入不菲,更得到國軍高級將領李萼的欣賞,招為東床。李將軍育有三位千金,個個都才貌雙全。劉文正母親是老大,老二即此次烏龍事件中出來替劉文正澄清的二姨李庚濟(Lily Lee Levin)。

李庚濟在台北曾就讀名校,後來嫁給美國前外交官李文(Burton Levin)。李文1954年就開始擔任美國駐中華民國大使館領事官和經濟官,這段時間認識了李庚濟,兩人後於1960年結婚。這位李文先生,在美國外交圈以熟悉東亞事務而聞名,深得幾任總統信任,除了擔任美國國務院東亞局中華民國科科長,還曾擔任過美國駐香港總總領事、緬甸大使以及泰國副總領事等職,是一位名符其實的東亞通。1985年李文曾陪妻子到河北老家掃墓訪親。後來劉文正也曾陪父母到中國大陸訪問,也許與前次李文夫婦訪問有關聯。由於劉文正當時是台灣著名歌星,又是美國著名外交官的親戚,所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程思遠曾在人民大會堂台灣廳接見劉冠倫一家,對台統戰意味深厚。有意思的是,這次會面的時機很微妙,1989年5月,人民大會堂外的學生正在罷課遊行,進行絕食抗爭,不知道劉文正親眼目睹這一幕會有何感想。

劉冠倫退役後與太太及子女移居美國,享受天倫之樂,他們對劉文正深卷於台灣演藝圈可能未必贊同。劉文正事親至孝,因此,在演藝事業巔峰之時,理解家人心態,宣佈引退,前往美國與父母兄妹團圓,希望能過上平常安靜生活,此情完全可以理解。由於父親有空軍背景,外公更屬國軍高級將領,有顯赫家世在前,對所謂名利便有常人所不具備的淡泊之心,從這一點才能真正明白劉文正為何毅然遁世,絕對不復再出。

山西蔣村的故事:從胡寶國講到閻錫山、薄一波

山西蔣村的故事:從胡寶國講到閻錫山、薄一波

伏靈

剛剛過世的胡寶國教授,父子兩代三人(父親胡如雷、兄胡寶華)皆為古代史領域名家,在中國學術界較為罕見。其祖胡作楨,早年也畢業於名古屋高等學校,學的卻是纖維高分子工學,這與胡家祖傳紙業經營有關。胡家祖居之地山西定襄縣蔣村,為華北著名的造紙專業集鎮。

胡作楨的妻子閻慧貞,系閻錫山堂姐,胡从日本畢業回国後一度被派到阎锡山主办的榆次紡織廠擔任工程師,閻慧貞自己也曾主管省办山西女子職業工廠。閻錫山父親閻書堂,自己雖然娶兩房太太,但僅出閻錫山一個兒子。但閻書堂弟弟閻書典娶了三房太太,育有九名子女,與閻錫山關係都極為密切。其中閻慧貞有一妹閻慧卿,即是曾掌管閻錫山官邸內務大權的「五姑娘」,曾被推為國大代表。中共攻佔太原之時,這位「五姑娘」即服毒自殺。據胡如雷先生回憶,閻錫山也曾經想將他一家帶往台灣,但最終他們留在大陸。閻錫山家所在的河邊村離蔣村僅20華里路,所以與蔣村胡姓世代通婚,

胡姓在蔣村是大族,人口眾多,家族龐大。有一家胡姓外甥,後來成為中共高幹,此即1949年後擔任第一任中共財政部長的薄一波。薄一波母親胡秀清,一樣出自紙坊世家,薄一波的父親薄昌福本來不是蔣村人,後來靠岳家之力搬到蔣村開紙坊謀生。因為閻、胡兩姓通婚密切,閻、薄兩姓間接亦屬親戚關係。薄一波1931年被捕入獄,五年後被釋放,其中過程複雜,亦得到閻錫山的幫助。出獄後薄即加入閻所辦的犧盟會,為此薄一波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飽受審查之苦。同樣,胡如雷也因為與閻錫山有親戚關係也被審查了很多年,這個「政治歷史問題」對他一生影響頗大。

蔣村造紙的歷史非常悠久,據村民講其先祖至少從明朝開始已經開始靠這個維生了。蔣村離定襄縣城東面二十里,處於忻州定襄盆地的邊沿上,在當地是個富裕的村子。造紙需要大量地下水,因此村民打了許多井。民國初年,蔣村麻紙年產價值6萬銀圓,佔山西省手工紙年產總值的九分之一,生產出來的紙張除了在山西本省銷售,還會運往河北、綏遠。由於造紙業發達,致富的村民又會不斷購買莊地,所以在土地改革時許多家庭都被划成了地主,富農、中農則比比皆是,這使得蔣村成為定襄土改的重點地區。胡氏家族人丁眾多,數代積累財富,在土改中受到的打擊也最大。像胡寶國家就被划成了地主,即使在外讀書工作,作為蔣村胡姓地主的後代,他們也受到牽連。

在21世紀之初,薄一波曾成為蔣村最重要的歷史名人,其故居一度成為許多人參觀瞻仰之地。當然,薄熙熙來倒台之後,這股參觀朝拜之風可能多少要受到影響。但作為蔣村最主要姓氏人口的胡氏家族,今天就很少有人提及了,儘管胡家的財富與勢力,曾經給依附的薄一波一家帶來好運,閻胡兩家數代通婚,也使得薄家與閻錫山能攀上親戚關係,這種社會關係,是薄一波能夠成功在山西王閻錫山的地盤為中共開展統戰工作的基礎。在民國時期,閻是一個極其重視鄉黨的政治人物,其政治軍事團隊中的許多親信都是來源於其在山西當地的親族社會網絡。但薄一波這位親戚,最後卻成為山西王閻錫山軍政勢力的重要埋葬者之一。

一百多年前的氣球戰術與一戰華工

軍用氣球早在19世紀末就出現在國際戰場上。像1870年的普法戰爭就開始使用這種氣球戰術,普軍放出氣球到法軍陣地蒐集情報。最早1880年左右中國人就已經注意到這種氣球戰術在戰場上的效用。到了一戰期間,軍用間諜氣球在世界戰場上已經非常常見,不過中國人實際運用卻是很晚的事情。

本文附圖是一戰期間比利時軍隊使用的軍用間諜氣球。從體積來看,非常巨大。不知是否有華工參加這些巨大氣球的製造、運輸與收放。當年中國派出14萬名華工支援以英國、法國為首的協約國,在一戰前線扮演重要軍事勞工角色。美國、加拿大、中國都是協約國的員國,華工與這些國家的戰士一起在戰場上共同對德奧同盟作戰。戰爭在次年以協約國的勝利而告終。今天,中國的氣球卻飄蕩在加拿大與美國的上空,最後被美國導彈擊落。

為什麼這個時候,一百多年前的氣球戰術又出現在兩個劍拔弩張的超級大國之間,是戰術復古,還是別有用意?

當年去歐洲戰場支持協約國的14萬余名華工,估計約有2千人在戰場因感染西班牙流感喪生。剩餘的華工大部分後來返回了中國,但是仍有數千人留在歐洲,構成歐洲早期華僑的重要來源之一。有意思的是,當年中國華工進出歐洲是經過加拿大轉運,在戰後華工遣返中國的過程中,卻有少數華工在等待登船期間脫離隊伍,最後留在了加拿大。這些主動滯留者可能主要是經香港招募的廣東籍華工。

嘉興金氏與復旦大學早期畢業生

嘉興金氏與復旦大學早期畢業生

作者:伏靈

太平天國運動,一方面對中國南方許多省分造成極大的破壞,許多讀書人都被殺害。同時,亦有一批士人響應朝廷號召,在各地辦理團練,與太平軍及捻軍等英勇作戰,而其家族也在此役之後崛起於地方,不少儒生雖然未能考中舉人或進士,但因為剿滅發匪或捻匪有功,得到朝廷嘉獎,其家族亦因此而興。正由於在與太平軍作戰過程中,這批儒生體會到洋務的重要性,其家族對新學態度更為開放,其後代更能適應科舉廢除後的時代,代代相繼,成為顯族。嘉興金氏即一案例。

金福曾,浙江秀水縣人,附生出身。咸豐九年(1859)在溫州辦理團練與太平軍作戰,因功保薦為訓導。後入李鴻章戎幕,幫辦營務。1863隨李鴻章攻陷蘇州、常州、嘉興、湖州,受命辦理善後事宜,協助復建各地書院;旋報捐為教諭,敘功保薦為知縣。後歷任江蘇婁縣、南匯、吳江知縣,「所至興學校,課農桑,理冤獄,禁溺女,勸墾沙田,開浚河道,善政卓著」。 1875捐資升任知府。適逢河南大旱,倡辦義賑,在江蘇捐銀40余萬兩,「親往散髮」,創立善堂,收養孤兒。1879年受命赴山西賑災,設立種痘局,預防天花流行。後回京賑濟京郊水災,實行「以工代賑」之法,開通大清河消弭水患。1887年署永定河道,全力治水救災,兼及地方教化。1892年7月病逝於任。有弟金福澄,秀水縣增生,官臨安訓導兼署教諭,太平軍攻臨安,城破殉難,恤贈國子監學錄銜。

金福曾有子金兆蕃(1869-1951),是晚清民國著名詩人,金兆蕃原名義襄,字筏孫,號安樂鄉人、藥夢老人。亦是金福澄嗣子,南社社員。光緒十五年(1889)己醜舉人,曾任內閣中書。辛亥革命後,曾任江蘇度支公所管榷科科長,後任北京政府財政部僉事,財政部會計司司長、賦稅司司長等。迨清史館成立,聘為纂修,繼升總瓤翻助徐世昌編《清儒學案》、《晚晴移詩匯》等書。

金問泗是金兆蕃的長子,1892年生,小名連,號純孺,浙江嘉興人。近代中国傑出的職業外交官。1910年毕业于复旦公学。1915年畢業於北洋大學法律系。1917年夏,派為駐美國使館學習員;同時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習國際公法及外交學。1919年1月初,任中國出席巴黎和會代表團副秘書,並獲准許,提早應考畢業,獲法學碩士學位。1920年冬。任設於駐英國使館之國際聯合會中國代表辦事處秘書及專門委員。1921年11月,任中國出席華盛頓會議代表團秘書。1922年2月回國,任職於北京財政部,專研關稅問題,旋調回外交部,任通商司榷稅科科長,兼在關稅特別籌備處服務;8月奉派兼督辦中俄會議事宜公署委員。1924年5月,兼關稅特別會議委員會議案處幫辦。1925年冬,兼外交部議事處幫幫辦。1926年任外交部僉事,後改任詞訟科科長。1927年7月,任上海特別市政府專任參議。1927年黃郛擔任外交部長後,欽佩其才學,調其為外交部秘書,次年升外交部第一司司長,又兼外交部駐江蘇交涉員。1930年隨黃郛辭職。改任農礦部參事、實業部參事,兼上海農產物檢驗所所長等職。1931年底,重回外交部,擔任代理常務次長。1932年9月,任中國出席國聯行政院副代表。從1933年開始,轉赴歐洲擔任駐各國公使,先後任駐荷蘭公使,德國入侵後,移擔任駐英國公使,又兼代駐比利時大使館、駐捷克公使館、兼代駐波蘭公使館館務。1943年2月,升任駐荷蘭全權大使,次年兼駐比利時、挪威、捷克大使。1945年專任駐比利時大使,仍暫兼駐挪威、捷克大使,並兼代駐波蘭公使館館務。1946年4月,任出席巴黎和會中國代表團副代表。1949年,以駐比利時大使兼駐盧森堡公使。1959年辭去駐盧森堡公使宣佈退休,1968年在華盛頓病逝。

其弟金問洙(1891—1964),字通尹,號率樓,原籍嘉興,出生於平湖,系金兆蕃子。清宣統二年(1910)上海復旦公學畢業。1912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學,專攻土木工程學,於1916年畢業。1917年執教於安徽合肥第五中學。翌年,應復旦大學之聘,任數學教授。1921年,籌辦復旦大學土木工程系(初稱理工科),講授數學和力學。1923年,復旦大學授予名譽理學碩士學位。1923年秋,任理學院院長。1929年兼任校秘書長。1937年秋,復旦大學遷重慶復課,代理教務長。後以父病告假回滬,任復旦大學上海補習部教務委員會主席。1941年冬,日本侵略軍入侵租界,懇辭職務,杜門謝客。抗日戰爭勝利後,為上海晉元中學校長。翌年夏,任天津北洋大學教務長、代理校長,因不滿國民黨倒行逆施,一年後辭職,回復旦大學任土木系教授。解放後,任復旦大學校務委員會委員、土木工程系主任。1951年夏,任復旦大學理工學院院長。翌年夏,調任青島工學院院長。1956年夏,改任武漢測繪學院副院長。1964年11月15日因心臟病突發去世。金問泗、金問洙兄弟不但在各自專業領域成績卓越,而且都愛好文史,詩文俱佳,均有诗稿留世,這顯然是受惠於其家學熏陶。同时,他们与复旦大学的关系都极密切,金问洙自不用说,其一生教育服务大多与复旦不可分离,而金问泗在担任公职后,也曾担任校董多年,对学校事务甚为关切,1935年因其卓越贡献被授予复旦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附:復旦公學最早三屆畢業生名錄

第一屆1908年畢業學生包括如下:

最優等二人:楊鋆(貴州銅仁)、王仁弼(江蘇崑山)

優等三人:蔣恩鎬(江蘇太倉)、鄭傳(江蘇吳江)、吳澤民(廣東潮陽)

中等三人:許達(浙江)、徐仁靖(江蘇)、郭翔(廣東)

另有陳居璋已任南洋高等商業學堂英文教員、葉永鎏已任陝西高等學校教員、張大椿、李謙若、楊景斌、鄭之蕃已於1907年奉派留美。領取畢業者只八人。

以上八人,到1917年,除楊鋆早逝外,其他人多數在學校教書,如王仁弼與徐仁靖是北大教員,蔣思鎬任教於吳淞水產學堂,鄭傳在蘇州省立工業專門學校擔任教員,吳澤民在江蘇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做教員。另外,許達任教育部視員,郭翔肯定是出自於上海郭氏,故畢業後即進入上海南洋兄弟煙草公司,算是繼承家庭商業。

其他兩屆學生去向如下:

宣統元年(1909)第二次高等正科畢業

最優等:

張晏孫,浙江錢塘, 復旦公學教員

葉秉孚,浙江慈溪, 復旦公學教員

邵聞豫,浙江紹興, 復旦公學教員

優等:

董錫麟,浙江永嘉, 安徽省立農業學校教員

張彝,  江蘇高郵, 湖北沙市甲種商業學校教員

顧棉麟,江蘇上海, 上海南洋中學教員

毛經學,江蘇加寶, 江蘇省立第四中學教員

章錫龢,江蘇江陰,交通部

陸曾沂,浙江崇明,編譯書報

滕士麟,浙江紹縣,留美

陳樸,  湖南長沙,留美

中等:

李進隆,湖南湘鄉,前太倉中學教員

茅徵吉,江蘇海門

蔣恩鎮,江蘇太倉

李益深,江蘇吳縣

周水年,江蘇余姚,復旦公學教員

宣統二年(1910)第三次高等正科畢業

第一學科:

最優等七名:

金問泗,浙江秀水,畢業北洋大學,任職外交部

吳葭,  河南祥符,原籍江蘇陽湖,參謀部

孫祖烈,浙江餘杭,駐美公使館隨員

郭雲衢,浙江玉環,畢業於北洋大學

張宗翰,浙江平湖,北京英文學報主筆

牟啓中,浙江玉環,浙江省立第七中學

俞肇熙,浙江平湖,平湖縣立東湖學校教員

優等四名:

吳兆桓,浙江仁和,外交部

徐鼎,  江蘇常州,外交部

陸守經,江蘇青浦,司法部

朱澄,  浙江錢塘,商務印書館編輯

中等三名:

鄭孝允,廣東潮陽,巳故

廖其煌,又稱廖其望,四川巴縣

伍崇德,江蘇江寧,前奉天督署科員

第二學科:

最優等五名:

金問誅,浙江秀水,畢業北洋大學,中華書局編輯

楊維楨,四川新津,留美

金振, 浙江仁和,已故

畢治安,江蘇金山,復旦公學教員

鄭達宸,江蘇江陰,留美

優等一名:

陳承栻,福建閩侯,留美

中等一名:

董劦,浙江慈溪,寧波效實中學教員

聖約翰大學的早期學生

聖約翰大學的早期學生

中國現代大學教育,最早應該從聖約翰書院開始,即後來中國十三所教會大學之首的聖約翰大學。聖約翰書院由美國聖公會傳教士1879年創建於上海,開始只有西學、國學與神學三門,後增設醫科與英文科等。1890年起開始籌辦正科(即大學),1905年改稱聖約翰大學,並在美国正式登記。聖約翰七十三年辦校史輝煌燦爛,培養人才無數,但通常校史撰寫者都只會列出著名校友,至於何為「著名」,則因時而異。

1952年中國大陸高校院系調整,聖約翰大學與其他教會大學一樣被撤消,凡有教會學校經歷者,如果留在大陸,他們在後來的政治運動中常成為重點打擊對象,命運多舛,甚至家破人亡。聖約翰大學在人才培養方面及現代學科創設(包括體育、新聞等系科)等方面的卓越貢獻,現在中國大陸官方也不大願意提及。聖約翰大學的校友曾一直想在上海復校,但爭取了數十年,今天聖約翰大學原校友多數已凋零仙逝,所謂復校案仍不可能,就是建立一個紀念館可能也無法實現。

創建一個大學的目的,首要者當然就是培養英才。通過人才培養,然後逐漸造福社會。聖約翰辦校七十多年,前後培養出的學生數千人,絕大多數畢業生都斐然有成,但外界所熟知者其實就寥寥數十人而已,維基百科列出的「著名校友」四十餘人,其實多數是國民黨與共產黨的官員,或與之關係密切之人物,亦包括一些較單純的學者或作家。其實,如果要瞭解聖約翰輝煌的辦校史,需要全面瞭解其培養出來學生。可惜現在聖約翰大學校史整理者,並沒有將這些學生的名單完全公佈出來。至於這些學生的具體經歷及事業、貢獻等,亦大多數都湮沒無聞,等到最後一批約大學生身故之後,相信其歷史更少有人知曉。

為了保存這所中國最早的現代大學的史料,我們在下面將蒐集到聖約翰大學早期學生的名單,逐漸公佈,希望知道這些學生史事者,能夠與我們聯繫,提供更多具體歷史資訊。

聖約翰書院1898年學生名單(共53人):

頭班趙慶燊。

二班朱福林,全岳佑、居煥文、文邱生、張尚德、陸葆康、翁綬琛、沈英濟、黃茂松、翁桂生、鄭啓昌、謝昌熙、周貽春、朱大發、顧承祖。

三班黃炳秀、王勝淃,方叔勤,李長清,李吟泉,潘偉瑩、譚式榖、金庸庵、袁禮敦、徐星垣、金鳳笙、牛惠林、張鷺生、唐遂泉、李承翰、蘇仲宣、鄭啓盛、張有綸、汪仁卿、朱世桐、朱芸生、吳元德、經作庵、

四班許韻生、王約瑟、王啓金、顧書勳、葉樹良、潘義仁、蔡魁卿、王房全、葉子恆、沈嗣新、陶文棟、俞慶恩、陳守庸、孫美棠。

聖約翰書院西學科畢業生名錄(1895-1905年)

1895年畢業生:

胡浚康(1874―1945),字可莊,慈溪市觀海衛鎮人。教育家、翻譯家。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歷任上海南洋中學、杭州求是學院、北京法政專門學校、燕京大學等校教授。

曹福賡 1902年從美國留學返國,福得比時學校理科學士,入聖約翰書院任教。辛亥革命後曾任江蘇財政司司長、江寧交涉使等職。

吳任之  上海人,1874年生,英國謝菲爾德大學1907年工科學士.1908年工科碩士,1916年本校理科博士。歷任上海聖約翰大學教授,漢陽鐵廠技師、總辦,兼湖北省省長顧問,大冶鐵廠總辦等職。

1896  顏明慶  事未詳。                                                      

1899  張文廷  美國伊利諾大學1913年農科碩士,上海滬寧鐵路副文案。                

1908    

吳聿懷  本校1908年文科學士,吳淞聖公會會長。                                                                     

袁杏生  已故。  

1900                                                          

張錫良  長沙經正學校西學教員。                                                        

周光松  本校醫科卒業,已故。                                                          

朱葆元  哥倫比亞大學1914年文科碩士,上海救主堂會長,昌世中學校長。                    

蕭智吉  本校醫科卒業。上海五洲大藥房醫士。 

龔懋恩  本校醫科卒業。北京警察廳醫員長。                                                                  

曹延生  耶律大學1911年文科學士,1914年商科碩士。現充任出使英國隨員兼在倫敦大學肄習理財學。                                                      

吳元潤  已故。                                                                                                                      

1901  

張予權  漢口怡和洋行。                                                                

陳孚卿  粵漢鐵路總辦文案。                                                            

程履祥  已故。                                                                                             朱樹翹  上海青年會中學校長。                                                                               倪錫純  耶律大學1910年理科學士,賓夕法尼亞大學1911年理科碩士,雪雷克斯大學1912年工科碩士,東方地產有限公司庶務員。

史悠明  北京外交部簽事。

刁腓力  北京外交部簽事。1910年前清朝考法科博士,191 1年欽賜翰林,英國坎不利奇大學1907年文科學士,英國倫敦大學1908年法科學士,英國坎不利奇大學1909年文科碩士。        

1902

張嘉甫  上海何慶豐洋貨號辦事員。                                                      

張丹樓  已故。 

丁蓮伯  湖州浙江第三中學西學教員。                                                    

吳清泰  現充交通部路電材料會會員。    

1903                                    

陳詩豪  浦東公和祥公司。           

周詒春  本校1907年文科學士,美國耶律大學1909年文科學士,美國偉斯根辛大學1910年文科碩士,1911年前清朝考進士,1915年本校文學博士。現充議員。                                                                 

謝昌熙  已故。                                                                        

郭承恩  英國鮮斐爾特大學1913年工科學士,現充漢陽鋼鐵廠工程師。                        

譚以禮  本校1908年醫學博士。海寧路1510號醫局。                                                                                                                                     刁信德   本校1908年醫學博士。笨西斐泥亞大學1913年衛生學博士。現充上海同仁醫院內科醫士及本校醫科教授。                                          

楊盛林  本校醫科卒業,現在行醫。                                                                           

顏福慶 本校醫科卒業。美國耶律大學1909年醫學博士,英國律法普爾大學熱道藥性學博士,現充長沙耶律學校醫科科長。

嚴鶴齡  本校1907年文科學士,哥倫比亞大學1909年文科碩士,1911年理學博士。前清朝考博士。現充北京外交部參事。   

1904                       

張有倫  已故。                                                                         

鄭肇桐  美國宓查禮大學1913年農科學士。已故。                                          

朱大發  已故。                                                                        

瞿同慶  本校1915年文科學士。現充本市青年會學校校長。                            

徐善祥  美國耶律大學1909年理科學士。現充長沙耶律學校化學教員。                        

金岳禱  德國1915年工科碩士。現充萍鄉煤礦工程師。                                      

李廣仁  現充北京清華學校西文文案兼冊籍員。                                            

李茂林  上海海關書記員。                                                             

凌善芳  已故。  

譚郇山  已故。                                                                        

唐石頑  事未詳。                                                       

王房全  武昌文華大學文科學士,現仍留學美國。                                          

袁禮敦  上海裕昌煤號副經理。

1905

陳既明  已故。     

陳燦勳  本校1910年文科學士,現充大冶鐵廠英文書記員。                                                       江虎臣  本校1907年文科學士,蘇格蘭愛典伯大學1912年醫科學士,化學學士。現充湖北大冶威斯來延教會醫院院長。                                                

周森友  本院醫科卒業,本校1911年文科學士,美國醫科惠斯敦盧善務大學                                          1915年文科碩士、醫學博士。現充愛仁醫院院長。                                          

朱友漁  本校1907年文科學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1910年文科碩士,1912年道學學士、理學博士。現充本校本學教授襄理禮拜堂事務。

李承翰  現充江蘇省立第五中學英文教員。                                                

聶文藻  漢口出口貨洋行書記員。                                                         

吳元德  已故。

俞慶恩  本校1908年醫科博士,笨西斐泥亞大學1913年衛生學博士。現充交通部上海工業學校校醫兼行醫道。 

余日章  美國哈佛1910年文科碩士,上海總青年會總書記。  

(以上資料大致是截止1918年的統計)

1912年聖約翰大學畢業生名單:

學士文憑獲得者:汪德禕、邱良榮、張志釗、林全誠、郭水清、潘學安、戴志騫、姚家璹、沈章、翁德鋆。

中文科畢業者:陳寶年、王國華、紀育鴻、楊詠蓼、韋煥章、章金芳、郭先桂。

非典型民國名媛鄭念的「硬骨頭」與她的家世

非典型民國名媛鄭念的「硬骨頭」與她的家世

作者:伏靈

鄭念,原名姚念媛,以其出版的著作《上海生死劫》而聞名於世。她的書最早是1987年用英文在美國出版,這本名為Life and Death in Shanghai的自傳作品,一經發行即洛陽紙貴,成為關於中國文化大革命歷史最著名暢銷書之一,中國人所寫自傳能夠獲得如此高的評價與銷量,在英文世界也是非常罕見的。這種文革迫害的故事在中國雖然不是很稀奇,但是鄭念的故事是非常不同的。她用自己迷人的文筆,將一位遭受如此殘酷迫害的女性的非常故事寫得異常生動:在共產黨的監獄中,她一直保持人格尊嚴,絕不承認自己有罪,與瘋狂的政治機器鬥智鬥勇,並且最後能夠走出監獄。同時非常難得的是,曾經是「上海英文講得最好的中國人」的鄭念,用自己嫻熟的英文與良好的文學素養,在1980年離開中國之後,將這段經歷寫成書,成為轟動出版界的暢銷作品。

這本書最初的中文譯者之一程乃珊稱《上海生死劫》是最早的「傷痕文學」作品,這個名詞也許不大適當,因為瘋狂的獨裁政治與殘酷的極權統治給中國人帶來的可不是什麼淡淡的「傷痕」,而是深入骨髓令人無法擺脫的創痛。但無疑鄭念的書是那個年代對文革歷史最有反思深度的著作之一。作為一個女性,在凶惡的政治環境中,她為什麼還能保持這種堅韌與毅力呢?從1949年開始,歷次的政治運動,其實就是一斷發生的針對不同人群的政治獵巫,文革則將原來被中共利用的統戰人士全部打成了敵人。在反復的強迫認罪、肉體折磨、精神打擊之後,為什麼鄭念還能保持鬥志,為什麼殘酷的政治機器沒有完全摧垮她這樣一個女人?用中國話來講,鄭念在那個年代就表現出來常人不具備的「硬骨頭」精神。這在文化大革命中可能不是唯一,但確實是非常少見的故事。這種頑強的精神是從哪裡來的呢?這就要從她的歷史及家世去追溯了。

鄭念今天常被人稱為「名媛」,其實這個詞彙也會讓讀者對她產生誤解。因為她屬於那個年代的非典型「名媛」。普通所謂「名媛」,除了家世都很不一般,大概是人長得漂亮,受過較好的教育,才藝突出,言談舉止都非常得體,尤其是都市社交圈的寵兒。上面這些特質鄭念都具備,但她卻不僅如此,準確地說,她是民國時期新式教育培養出來的一位傑出人才。她還在南開女子中學讀書的時候就已經名聞華北,她讀書非常用功,功課幾乎全優,英文與國文尤其是她的擅長。她曾經是校報主要編輯,同時還在雜誌擔任兼職記者。那時她發表的小說,就被老師們認為才華不亞於丁玲。民國時代上海、天津的女子名校都特別注重體育,鄭念也表現出其優秀的體育天賦,她是學校籃球隊的隊長,在許多比賽中都奪得冠軍,可以稱為是人氣非常高的體育明星。她升讀燕京大學之後,也成為校園之星,不但在運動場代表燕京出戰,也是許多學校社團的活躍成員。

不僅如此,之所以說鄭念是非典型「名媛」,是因為她有非凡的精神氣質與道德修養。鄭念在中學時期就表現出強烈的社會公益精神與愛國主義。在南開女中時期,鄭念就經常參加社會公益活動,救濟窮困,幫助同學。1932年中國軍隊在華北浴血抵抗日本侵略,她曾組織學生到前線戰壕去慰問戰士。她有很好的演講才能,經常為公眾演說,鼓勵大家愛國。到了抗戰時期,她在英國通過自己的演講為中國抗日戰爭募捐,還在英國的報刊發表文章激勵英國婦女來幫助中國的抗戰,這絕非一般中國的「名媛」可以做出的行動。

 鄭念這些過人的才華與精神氣質當然也與家庭有關。她的祖父姚晉圻本來就是清末關心國家命運的著名賢達。姚晉圻是湖北羅田人,進士出身,曾官居刑部主事,因為治學嚴謹,經史通達,品行端正,不但名聞學界,後來也極受湖廣總督張之洞器重。姚晉圻對新學也非常熱衷,是戊戌變法的重要參加者,又在湖北創辦報紙,啓迪民智。他曾經主持兩湖書院、黃州經古書院,培養學生無數。辛亥革命後被任命為湖北教育司長,辦理教育善後,興建學校。甲午戰爭中國戰敗,他認為國弱先要強軍,因此鼓勵自己長子也就是鄭念父親姚秋武到日本學習海軍。姚秋武後來考入日本海軍士官學校,成績優秀,返國後成為海軍重要將領,對近代中國海軍建設頗有貢獻。鄭念在書中對她的家世寫得很少,包括父親、祖父都極少著墨。但顯然她的精神氣質與祖父、父親是一致的。鄭念母親一心向佛,是虔誠的佛教徒,這一點她在書中也曾經寫到,從小母親的善良與樂於助人的精神就對她有很大的影響,在教會大學讀書的鄭念亦受基督教影響。她囚禁中最艱難的時候,幫助她的既有唐詩,亦有上帝,她用默默的祈禱來幫助自己度過非人的日子,信仰給了她更多堅強的動力。

鄭念在燕京大學讀書時,認識了一位聲氣相通的男朋友鄭康祺,他是清華大學政治系的高材生,學業優秀,運動才能也是了得,是有名的網球高手,曾拿過不少比賽的冠軍,他也有強烈的報效祖國的理想,畢業後考取了英國公費留美資格,去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攻讀博士學位。鄭念也追隨而來,在倫敦政經學院念碩士。兩人在英國結婚。鄭康祺畢業後直接進了國民政府外交部工作,曾奉派到澳州創辦外交使館,1948年返回中國在上海擔任外交部駐滬辦事處處長。一年後國民黨失敗,鄭康祺並沒有隨之遷移,反之留下來協助共產黨處理對外溝通,後來又奉命擔任殼牌公司總經理,為新政權海外採購石油等能源貢獻許多力量,1957年勞累過度不幸逝世,由他的妻子繼續這個工作。文革爆發,他們這種奉獻完全被否認,鄭念與她女兒成為文革路線鬥爭政治獵巫犧牲品。但鄭念也正是憑借著其超凡的精神力量,在上海熬過了生死劫難,最後來到美國,將她的一生故事貢獻給了全世界的讀者,幫助世人更好地理解中共,理解中國。

1949年前鄭念的經歷與其家世背景,可以作為解釋1949年鄭念為什麼要回到中國大陸的一個思想背景。當時鄭念丈夫與她自己都認為當時中共領導下的「新中國」可能是與蔣介石領導下的「舊中國」是完全不一樣的國家,充滿理想主義與美好前景,這一點她在自己的書中也反復強調。她自己的祖父與父親所作所為,也是為了讓這個病弱的國家強大起來,她的想法當然也是繼承先人之志。當然,後來冰冷殘酷的事實教育了她,飽嘗共產主義鐵拳之後的鄭念一直在後悔1949年後的決擇,尤其是她後悔不應該將自己獨女帶回中國,讓自己充滿熱情活潑聰明的孩子被迫害至死。但即使如此,愛國主義,仍是鄭念的精神底色之一,儘管她在努力將國家是與中共分開,用自己的稿費成立基金會支持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她仍在關心中國的時事政治,甚至到香港遙望祖國,祝福國家能走上健康發展的坦途。但是,從鄭念2009年在美國逝世到現在,時間又過去了13年,這個命運多舛的共產國家,前途仍然一切未卜,不知道已去天國的鄭念現在會做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