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祖母之墓碑

懿德長昭,馬母向太夫人靈右

蔣經國題

顯妣馬母向太夫人之靈墓

太夫人系出湖南衡山白蓮寺向家,年二十歸立安公,襄助其學鑄造,辦團練,出私囊以排難解紛,興建祀學路橋,公產遍族里。年三十二而寡,為盜匪豪劣所苦,遷碣衡城,而三訟於潭邑。矢志守節教子,遍求良師於塾中,泣述立安公義行,反覆叮囑毋忘天下寡孤。習性勤儉而待人寬厚,嘗一再豁免佃農積欠,故大陸淪陷,為匪尋送公審,皆涕泣為之請命。終聯名保釋,陰助其脫逃來台。

……….

男鶴齡、延齡

媳厚修、莉莉

孫  英九、英石、長孫媳美青

孫女以南、乃西、莉君      敬立

中華民國六十七年十一月十日

全宇宙明星楊紫瓊的家族史

全宇宙明星楊紫瓊與她的家族史

作者:伏靈

華裔影星楊紫瓊(Michelle Yeoh)憑其在《瞬息全宇宙》(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中文片名又譯作「天馬行空」)的傑出表演獲得了最新一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今年可謂是電影界的楊紫瓊年,因為她一口氣拿下了一連串耀眼重量級國際獎項,創造了亞裔在此獎項上的歷史記錄,作為電影界的常青藝人,其專業造詣與對藝術的不懈追求令人敬佩。那麼,這麼傑出的人才,除了個人天分與後天努力之外,是否她的成就也與家族歷史有密切關係呢?

楊紫瓊1962年8月6日出生在馬來西亞怡保一個華裔家族。這個家族移居馬來西亞的歷史至少從楊紫瓊的曾祖父楊寬裕就已經開始。楊寬裕1872年生於中國福建同安縣,像其他福建孩子,7歲開始啓蒙,進了私塾,成績非常優異,塾師異常喜愛,但楊寬裕在私塾讀了不到五年,父親就不幸過世,他只好輟學與兄長一起通過販售土布補貼家用,同安布行林立,與南洋有著非常悠久的貿易往來關係。1899年,27歲的楊寬裕跟隨族人下南洋,在馬來西亞怡保一家華人開設的貿易公司做夥計,由於頭腦靈活,不到半年就當上了經理。再過一年,他開始獨立創業,租屋開設了自己的五金商店,從中國進口各種商品,由於經營得法,他很快打開了局面,成為當場商界新興才俊。1902年,楊寬裕娶當地著名華裔領袖林姓女兒為妻,林家育有四子與一個女兒。

當孩子們到了讀書年齡時,楊寬裕將他們都送到當地最好的私立學校聖邁克爾學校(St Michael’s School)就讀。長子楊錦坤,在馬來西亞怡保州經營家族汽車運輸業,負責近打巴士公司業務,即楊紫瓊的祖父。二子楊錦超在怡保州辦了一家慶大橡膠廠,他亦是一名著名的股票經紀人。三子楊錦成1939年在中學畢業後考入劍橋大學,獲得醫學博士學位,畢業後進入新加坡國立大學擔任外科教授,從1975年開始擔任新加坡議會議長,1985年擔任新加坡代理總統,成為全球著名政治領袖。他有一個女兒楊素瓊嫁給信和置業的董事會主席黃志祥,她的公公就是新加坡首富黃廷方;四子楊錦良也畢業於美國一所醫學院,後來在美國檀香山當放射科醫師,在怡保,除了楊氏,著名華裔家族還包括林氏與周氏,三家互相通婚,構成一個龐大的親族網絡。

為報答祖恩,楊寬裕曾回家鄉重修了祖墳,1930年就捐贈五千大洋在家鄉創建寬裕學校,造福桑梓。楊寬裕並在廈門購買四幢樓房作為寬裕學校的校產,以租金作為學校運營經費。楊寬裕逝世於1947年。他過世後,其捐助的學校由其子女繼續資助。

楊錦坤則育有六子,長子仍然在怡保經商,有三個兒子均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當醫學教授或獨立外科醫生。楊建德從英國留學回國後,則回到了馬來西亞,繼承家族運輸業生意,創新了自己的利南長途快車有限公司,同時他又開辦了怡保當地最大的律師樓。除此外,他也是馬來西亞華人公會的元老,曾擔任馬華全國副總會長、霹州聯委會主席及顧問等職,由於馬華與由馬來民族統一機構 (巫統)及馬來亞印度國民大會組成的國民陣線一直是馬國政壇重要政治力量,目前首相納吉亦是代表國陣執政。2014年楊建德逝世時,納吉就第一時間表示志哀,他被授予拿督爵位。楊建德娶有三房太太,育有16個孩子,無疑女兒楊紫瓊是其中全球最有影響力者。

事業之外,楊建德曾經創辦馬來西亞工商體育休閒俱樂部,並擔任終身主席,所以楊紫瓊從小就有的藝術與運動天賦也許與他父親的基因有關。楊紫瓊也從不諱言其父母對他的影響有多深,從她的家族歷史,我們能看到的是一個華裔家族的內在凝聚力與從一開始就很明確的家族發展戰略,教育對於一個移民家族的發展壯大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者:伏靈)

日漸式微的華人祖宗認同

日漸式微的華人祖宗認同

Fading Chinese Ancestral Identity

(作者:伏靈,華人家族歷史研究社首刊)

今天全世界的華人,對祖宗的認同,可能從來沒有這麼衰微過。個中原因,當然很複雜,不同地區的問題也不相同。

中國大陸由於一胎化的「計劃生育」政策,「傳宗接代」早已成為落後的「封建思想」,事實上由於生育率下降也無法做到。今天中國大陸的年輕人樂於「躺平」,對祖宗之信仰自然日漸薄弱,大概五六十歲的這一輩人,由於有兄弟姐妹,尚存一些家族意識,到「八O後」,由於人丁稀少,贍養活著的老人都顧不上,更不用說去理死去的祖宗。可以想見,再過幾十年,大腦中還保留家族祭祀傳統的人都不在世之後,中國人的祖宗信仰消失得可能就更快了。

海外華人,對祖宗的認同,像對「祖國」的認同一樣都曾經非常強烈。但是今天情況大不相同。一方面由於政治原因,無論是台灣、香港還是旅居海外的華人,有許多人都將中國與中共划等號,因此,不大願意去追溯自己在中國大陸的先祖淵流。文化上,許多人移民海外之後,經過二三代,許多新出生的華裔子弟連中文都不大懂,也從來沒有返回祖籍掃墓祭親(當然,許多家族在中國大陸的墓地經幾十年的動蕩早已不存在),對所謂「宗親」活動也沒有興趣參加(許多宗親會社由於無人打理也早已經無法維持),對自己家族歷史也無興趣瞭解,所以祖宗认同便无从谈起了。也許有的人在年老之後,會突然對自己的家族源流萌生瞭解的願望,但至少现在大部分的華裔這種意識都很淡漠。

因為對祖宗沒有興趣瞭解,所以對於海外許多華裔來說,他們所知的家族歷史,基本上就是從他们所知的移民第一代或第二代算起。有時過了三四代,第一代移民先人的經歷如果不是刻意研究保存下來,基本上也都無人知悉,若非特別歷史名人,未來再想瞭解也已經不可考證了。譬如當年清代道光同治年間,從廣東、福建有許多人曾到北美淘金,到南洋謀生,但是一個半世紀之後,他們的後代能搞清楚最早一輩先人姓名及經歷故事的,已經很少。再過數十年,如果不認真將第二代、第三代的歷史保存下來,後人未來也都會所知寥寥了。這種家族記憶的「代際衰減」速度是很快的。到最後海外華人或者至多僅能知道三代以內的先人姓名,無法再往上追溯,弄清家族譜系便無可能做到。

所以如果今天海外的華裔,對自己祖宗的歷史缺乏興趣,在家庭教育上也不重視家族歷史。那麼,可以想見,從文化上來看,注定他們的後代是與他們的祖宗距離越來越遠,最後問及他們的祖先源流,以及家族來歷,基本上都一無所知了。在中國大陸,則由於少子化,以及官方對傳統宗族文化在意識形態上有天然排斥,相信再過幾十年,能按照傳統為先人上墳祭祖都會變得非常困難,更不用說續修家譜、捐修宗族祠堂等。如果這樣的話,再過一百年,相信本來構成中國文化根本的「祖宗認同」,未來在華人世界就成為稀罕的需要搶救的「文化遺產」了,從宋代蘇軾、歐陽修等人開始慢慢建立起來的宗族制度最後也肯定會走向消亡。

香港罪惡鄺家是怎麼「鍊」成的?

香港罪惡鄺家是怎麼「鍊」成的? ——對家族教育的反思

香港鄺氏父子將名模蔡天鳳殘忍殺害碎屍烹煮案震驚全球。案凶鄺球1958年生,1976年18歲高中畢業加入香港警隊,一直在警隊做偵緝工作,曾負責駐守毒品調查科,可見其工作與掃毒有關,後來又駐守旺角警署,做过刑事偵緝隊长,相信對種種黑道通路非常瞭解,這是後面其子鄺港智犯案後能自由游走於內地與香港之間的原因。鄺球在警隊工作時,內部人稱其為「球哥」,又有一綽號,曰「降頭」,所謂「降頭」,指香港人很熟悉的一種巫術,就是使用某種毒物或者昆蟲為道具,在神不知鬼不覺中作用於對方,使對方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不知道鄺球是不是真的懂得降頭術,如果他真的信這個東西,自認為對蔡天鳳下了降頭,但是卻背叛了自己家族,所以殘忍殺害,還割下其頭顱。這個罪惡家族究竟是怎麼煉成的呢?鄺球究竟是在一種什麼環境中長大的?他的兩個兒子鄺港傑、鄺港智肯定是這個惡棍父親的「教育」產物,但是這個鄺球又是怎麼回事呢?

鄺球的父母是誰?怎麼把他養大的?他進入香港警隊之前在學校究竟怎麼樣? 他的教育經歷對他有什麼影響?進入香港警隊之後,他究竟又做了什麼?他是怎麼跟李瑞香結婚的?李瑞香的家世背景是怎麼回事,她跟這個鄺球的婚姻究竟是怎麼回事,她怎麼在這個家庭中起不到正向糾編的作用? 鄺球因強姦案被迫從警隊退休這件事對他兩個兒子帶來什麼影響?他們的家庭內部關係究竟是怎麼回事?鄺氏父子為什麼會連續不斷地犯罪,但是依然毫無無損?我們要怎麼辦才有避免身邊出現這種罪惡之家? 這個血腥故事,以後是不是應該有人來調查清楚拍部電影來警世呢?

從家族史的角度來看,這個案子也非常有借鑒意義,究竟我們應該怎麼教育自己的孩子,如果一個不良少年缺乏家庭教育,又無法在社會與學校得到正確行為糾正,他步入婚姻之後,也不能改邪歸正,那麼,一個社會或政府,應該如何防範這種人成為社會的定時炸彈呢? 究竟怎麼做才能避免自己的孩子成為下一個極凶極惡之徒呢? 如何避免自己的孩子從小就要遠離這種罪惡之家,不要與之交往,甚至最後成為被殘害的對象呢? 我們應該如何從小關心自己孩子的價值觀,讓他/她能有正確的辨識好人與壞人的能力呢?如何教育孩子從小就要有很好的自我保護意識,不要成為罪惡分子的目標呢? 還有一點,如果家中出現惡棍,父母稍正常的一方應該如何保護自己的孩子免受惡棍影響變成又一個惡棍呢? 即使家族歷史上出現了這種不良人士,做為後代應該如何對待這些黑暗歷史,並且從陰影中走出來呢? 從家庭教育與家族歷史的角度來看,這個悲慘血案值得我們反思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

古代中國人,家庭教育之外,如果一個家族中出現凶徒惡棍,除解官懲辦,宗族內部也有其懲教之法。例如有不孝之子忤逆雙親,欺侮孤寡,或有其他不良行為,族長會下令將此惡棍捆綁押至祠堂,召集族內長老公審,痛打一頓,並要求寫下保證不再犯案之押狀。如果屢教不改即由宗族押送官府處理。這種宗法管治,在很長時間內得到官府的承認,現在看來,在一個政府功能失調、家庭管教失敗的時候,如果有宗法,對於這種惡棍來講,或也算是一種有效管教的辦法。如果鄺球少年即有不軌,其父母又無計而施,即有族長族親懲教,或者不至於走到今天這一步。

錯過了的皇帝:新潮的滿清帝胄傅倫及其家庭

錯過了的皇帝:新潮的滿清帝胄傅倫及其家庭

1911年,愛新覺羅家族的江山已經搖搖欲墜,道光皇帝曾孫傅倫一家合影突然出現在一家雜誌上。傅倫,尊稱「倫貝子」,是被外界認為最懂洋務、最為開明的皇族,同治皇帝駕崩後,本來傅倫有繼承皇位的可能,但最後被放棄,載湉繼位,即光緒帝。倫貝子據說深得慈禧信任,所以經常被授權代表大清朝廷參與外事活動。1904年貝子溥倫曾率清朝代表團到美國出席聖路易斯世界博覽會,並在美國多地參觀訪問,其對西方事物的興趣與熱情曾引起美國報紙爭相報道。1907年,清廷設立資政院,以傅倫為總裁之一,代表皇族。1911年擔任內閣農工商大臣,慶親王奕劻對其極重視。宣統皇帝遜位,傅倫也最早表示贊同,其與袁世凱關係密切。中華民國建立後,許多大清的皇親國戚家族都走向末路,但傅倫仍比較活躍。袁世凱復辟帝制時,傅倫還出任參政院院長。

1924年,宣統皇帝被逐出故宮,民國政府原來承諾的許多特權被突然取消,滿清皇族日子更不好過,但仍得一些北洋軍人的支持。不過這些勢力到1927年就土崩瓦解。這年一月,傅倫也在愁風苦雨中逝世。

九一八事件後,傅儀出關,在日本人支持下擔任新創建的滿族國執政,許多滿清皇族子弟加入政府。1945年日本戰敗後,滿州國覆亡,傅儀成為戰犯,愛新覺羅家族成員許多人被定為「漢奸」,除離開中國大陸者,一些人被懲處,一些人則不知所終。離開大陸的,最長壽的莫過於2011年在台北以105歲高齡逝世的毓鋆,他曾經深度捲入滿州國軍政事務,但最後在蔣介石治下居然能得善終,並且成為一代「經學宗師」,門下弟子據說逾萬人,可謂奇跡。

這張照片上有傅倫夫婦與他的三個兒子:毓嶟、毓嵻、毓崇。拍照時間不詳,照片上的傅倫一家都臉無笑容,但著裝打人仍極精緻。最小的那位大概只有一歲左右,正是後來在宮中陪宣統皇帝讀書的毓崇。從其年齡來看,這張照片大概拍攝於1907年前後。毓嶟、毓嵻、毓崇這三位王子,不知道是否活到1949年以後。如果在大陸得以幸存,也許會像其他皇族一樣更名易姓,在共產黨時代以平民艱難生活。

通常深藏宮院之中的皇族,內眷不常示人,但傅倫不但請人拍攝家庭照片,而且還讓雜誌刊登,這一點即可看出傅倫有一般滿州貴族較少有的新思維。如果1874年是他繼位,中國的歷史是否會改寫呢?

華裔第一人:黃柳霜(Anna May Wong)的家史及其成就

華裔第一人:黃柳霜(Anna May Wong)的家史及其成就

伏靈

如果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評選全球最有影響力的華裔女性,可能非當時風靡國際的電影明星黃柳霜(Anna May Wong)莫屬!黃的重要影響力,不僅來自於她精湛的演技,也來自於她極其主動地學習社交、語言、法律、商業種種知識,積極融入國際社會,成為一個廣受歡迎的華裔女性。處在一個種族歧視公然盛行的年代,黃柳霜一方面表現出勤奮、勇敢與堅毅的良好品德,一方面在社交中又展現其謙遜知性的魅力,她不但讓自己在事業上取得非凡的成就,也受到各界人士的高度肯尊敬。黃柳霜對藝術的貢獻,以及對多元種族和諧共處的不懈追求,都讓其在逝世六十多年後仍然光彩不減,而且影響力還愈來愈大。

2022年10月,美國鑄幣局(U.S. Mint)推出了一枚印有華裔女星黃柳霜(Anna May Wong)頭像的25美分硬幣,向她致敬,成為五名被追授該榮譽的偉大美國女性之一,也成為首次出現在美國貨幣上的亞裔。儘管,因為黃柳霜在好萊塢電影中的角色,在許多中國激進民族主義者看來有「辱華」嫌疑,但這都不影響中國人今天為其成就而深感驕傲。

那麼黃柳霜是怎麼出現的呢?為什麼從一個美國華裔移民二代家庭中能走出這麼一位傑出的女性?這就不得不從其家史講起。

黃柳霜生於1905年,祖籍與許多北美早期華裔移民一樣是廣東台山,也許她可以被稱得上是最著名的台山移民後代。其祖父黃梁周早在1855年就到了舊金山加入淘金潮,最後定居於Placer County,開了兩間雜貨鋪,服務於眾多淘金的鄉親。1860年其兒子黃善興出生,曾被送回到台山接受傳統中文教育,後來又返回美國開始打拼,最後成為洛杉磯唐人街一家洗衣店老闆,洗衣業是北美台山華裔主要經營行業之一。黃善興在台山本已娶妻生子,後來在加州復與當地華裔女兒李恭桃結婚。李氏共育有八名子女,四女四子,黃柳霜排行第二。黃善興出生於美國,對教育極為重視,同時對子女管教亦有其中國傳統風格,孩子們除了要自律學習,從小就要幫助父母做各種家務,同時在洗衣店擔任各種力所能及的工作,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黃柳霜,不但接受了良好的小學與中學教育,而且在洗衣店中培養了堅韌的性格,其語言天賦在與本地西人的交往中也慢慢加強。洛杉磯唐人街離當時美國的電影製作基地好萊塢非常接近,因此,痴迷於電影的黃柳霜從小就獲得了寶貴的試鏡機會,並且迅速成為好萊塢電影圈一位受歡迎的亞裔少女。

但是,其在好萊塢的驚人成功,仍主要依靠對電影表演與語言學習上的勤奮用功,黃柳霜是那個時代很少能熟悉掌握數種語言的亞裔電影演員,同時她也努力學會了中文國語,這樣一來,加上她自己的廣東台山話,至少她能熟悉運用五種語言。至於其在電影表演方面的專業努力學習,更獲得業界的公認,這從她參演、主演的大熱影片均可以看出。這種勤奮上進,當然深刻反映了那個年代從中國來到北美大部分華裔家族的奮鬥精神。其成就也說明那個年代的美國與歐洲,已開始承認亞裔及其他有色族裔的個人才華與貢獻。黃柳霜從小就堅持自己的電影夢想,擺脫一切阻礙,坦然面臨種種指責與非議,獨立自主地追求自己的藝術事業,這種奮鬥精神不正是典型的美國夢寫照嗎?

在特別強調多元種族文化共融的今天,反種族主義在北美成為一種絕對的政治正確,作為著名早期亞裔電影演員的黃柳霜,其象徵意民世界各國的華裔也可以獲得重要的精神鼓舞,更加堅定地追求自己夢想!

山西蔣村的故事:從胡寶國講到閻錫山、薄一波

山西蔣村的故事:從胡寶國講到閻錫山、薄一波

伏靈

剛剛過世的胡寶國教授,父子兩代三人(父親胡如雷、兄胡寶華)皆為古代史領域名家,在中國學術界較為罕見。其祖胡作楨,早年也畢業於名古屋高等學校,學的卻是纖維高分子工學,這與胡家祖傳紙業經營有關。胡家祖居之地山西定襄縣蔣村,為華北著名的造紙專業集鎮。

胡作楨的妻子閻慧貞,系閻錫山堂姐,胡从日本畢業回国後一度被派到阎锡山主办的榆次紡織廠擔任工程師,閻慧貞自己也曾主管省办山西女子職業工廠。閻錫山父親閻書堂,自己雖然娶兩房太太,但僅出閻錫山一個兒子。但閻書堂弟弟閻書典娶了三房太太,育有九名子女,與閻錫山關係都極為密切。其中閻慧貞有一妹閻慧卿,即是曾掌管閻錫山官邸內務大權的「五姑娘」,曾被推為國大代表。中共攻佔太原之時,這位「五姑娘」即服毒自殺。據胡如雷先生回憶,閻錫山也曾經想將他一家帶往台灣,但最終他們留在大陸。閻錫山家所在的河邊村離蔣村僅20華里路,所以與蔣村胡姓世代通婚,

胡姓在蔣村是大族,人口眾多,家族龐大。有一家胡姓外甥,後來成為中共高幹,此即1949年後擔任第一任中共財政部長的薄一波。薄一波母親胡秀清,一樣出自紙坊世家,薄一波的父親薄昌福本來不是蔣村人,後來靠岳家之力搬到蔣村開紙坊謀生。因為閻、胡兩姓通婚密切,閻、薄兩姓間接亦屬親戚關係。薄一波1931年被捕入獄,五年後被釋放,其中過程複雜,亦得到閻錫山的幫助。出獄後薄即加入閻所辦的犧盟會,為此薄一波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飽受審查之苦。同樣,胡如雷也因為與閻錫山有親戚關係也被審查了很多年,這個「政治歷史問題」對他一生影響頗大。

蔣村造紙的歷史非常悠久,據村民講其先祖至少從明朝開始已經開始靠這個維生了。蔣村離定襄縣城東面二十里,處於忻州定襄盆地的邊沿上,在當地是個富裕的村子。造紙需要大量地下水,因此村民打了許多井。民國初年,蔣村麻紙年產價值6萬銀圓,佔山西省手工紙年產總值的九分之一,生產出來的紙張除了在山西本省銷售,還會運往河北、綏遠。由於造紙業發達,致富的村民又會不斷購買莊地,所以在土地改革時許多家庭都被划成了地主,富農、中農則比比皆是,這使得蔣村成為定襄土改的重點地區。胡氏家族人丁眾多,數代積累財富,在土改中受到的打擊也最大。像胡寶國家就被划成了地主,即使在外讀書工作,作為蔣村胡姓地主的後代,他們也受到牽連。

在21世紀之初,薄一波曾成為蔣村最重要的歷史名人,其故居一度成為許多人參觀瞻仰之地。當然,薄熙熙來倒台之後,這股參觀朝拜之風可能多少要受到影響。但作為蔣村最主要姓氏人口的胡氏家族,今天就很少有人提及了,儘管胡家的財富與勢力,曾經給依附的薄一波一家帶來好運,閻胡兩家數代通婚,也使得薄家與閻錫山能攀上親戚關係,這種社會關係,是薄一波能夠成功在山西王閻錫山的地盤為中共開展統戰工作的基礎。在民國時期,閻是一個極其重視鄉黨的政治人物,其政治軍事團隊中的許多親信都是來源於其在山西當地的親族社會網絡。但薄一波這位親戚,最後卻成為山西王閻錫山軍政勢力的重要埋葬者之一。

兩代叔父恩:楊振寧家族史

兩代叔父恩:楊振寧的家族史

——華人諾貝爾獎得主家世研究系列之一

作者:伏靈

諾貝爾獎一向為國人所看重,全球頂尖科學家,可能都將諾獎立為最高奮鬥目標。頒發至2021年,除和平獎之外,華人僅有11人得獎。我們仔細研究每位華人得獎者的家世背景,發現絕大多數都非同凡響,或父輩、祖輩皆為精英,或有支持他們的顯赫戚族。從這些諾貝爾獎得主的家世來看,我們可以發現,超級人才的誕生,往往要舉合家之力,積數代之功。下面我們先來看最先得獎的楊振寧先生的家世。

楊振寧,祖籍安徽鳳陽,由於家譜遺失,楊氏三代以上世系不明。曾祖楊家駒,字越千,太平軍起,李鴻章在合肥創辦淮軍,楊家駒參加部隊,屢獲戰功,曾在潛山縣擔任守備軍官,後由曾國藩保薦得太平縣都司銜,正四品綠營武官。用今天的話來講,大體上相當於一個正團級軍官,湘軍與淮軍佔領南京後,太平天國失敗,朝廷令曾、李裁軍,楊家駒遂退伍,以所得餉銀在合肥購屋定居,改營商業。當時楊家駒所買為七進大宅,靠街四進為市房,出租給藥鋪。有傳記資料稱楊家駒「官卑俸薄」,但從其大手筆購置房產,又與合肥名流交遊,以四品退將之身份在合肥業商,應非普通寒士或平民家族可比。

楊家駒生有五子二女,其中長子楊邦盛為楊振寧祖父。他生於1862年,奉父命潛心學業,以科舉為業,終考中秀才。像其他人一樣,考中秀才之後,楊邦盛一面在家開辦私塾教授學生,一面繼續苦讀,惜屢試不第。1904年,楊邦盛投奔津南巡警道段芝貴,任其幕府,收入稍豐。但三年後,段芝貴升任離津,楊邦盛赴東北尋職,不幸染疫身亡於客棧,此前兩年,其夫人也先他而死,夫婦遺下兩子:長子楊武之、次子楊力磋,皆未成年。

不過家族合力在此時就發揮了重要作用。楊家駒過世後,本來家業由長子接管,但楊邦盛游幕在外,因此家業打理便由老二楊邦瑞經辦。楊邦瑞此時已經開始投身經商,在合肥同茂錢莊擔任莊客,也就是主管外務的經理,負責對外交涉錢款。楊邦盛過世後,楊邦瑞即為大家長,負責長兄遺孤之撫養。家族收入由其掌管,分配支出亦由其操辦,這就保證了楊武之兄弟能夠正常在合肥安心讀書。據說楊武之曾經對學習不大上心,沈迷於賭博,叔父楊邦瑞坐在祖廳前以溫言細語施以訓教,武之始幡然醒悟,專心求學。有家族經濟做支持,楊武之後來能夠順利到北京就讀北師大預科,並從北師大數學系畢業。1919年,楊邦瑞過世,楊武之正在安慶中學教書,楊家家業即由長房楊武之弟弟楊力磋接管。

楊武之1923年考取安徽省官費,留學美國。這種省官費並不能負擔全部學費,更惶論留學生活費。因此穩定的家庭支持便極為重要。由於楊力磋此時已經擔任姑夫劉芷生商號駐上海經理,收入頗豐,加上祖業市房等收入,所以從經濟上便可以成為楊武之在美留學之依靠。劉芷生當時在安徽、上海主要經營羽毛出口,並販售紗布,業務發達。

楊武之的婚姻亦是由家族長輩安排的。其夫人羅孟華其實是姑夫劉芷生友人之女,被親族相中,在1919年成婚,費用皆來自於家族。1922年楊振寧在合肥祖宅出生,楊武之尚在安慶教書,其開銷劇增,幸有家族支援,他才能安心準備留美官費資格考試。

在美國,楊武之先入斯坦福大學學習,1924年得學士學位。由於家族支持,他即轉往芝加哥大學數學系繼續攻讀,研究代數學和數論。1926年獲碩士學位。1928年獲博士學位。這幾年,正是楊家在商業上大獲成功之時,楊武之從芝加哥大學拿到博士學位時,其弟弟楊力磋擔任合肥縣商會主席,顯然他已經成為合肥的頭號商紳,支持楊武之之學業自無什麼問題。楊武之回國後先後在廈門大學、清華大學任教,按當時教授高薪水準,他收入也不會少。為了增殖,他曾將自己積蓄的一部分交給弟弟打理,到1936年這筆錢已經足夠讓楊武之又在合肥購得一幢大宅。兄弟聯手,一學一商,楊氏家族成員之間的互相支持無疑是他們發展壯大的一個重要原因。可惜這個豪宅楊武之並沒有住幾天,由於戰爭爆發,楊武之一直在後方任教。1950年任復旦大學數學系教授,他雖然精於算術,但可能沒料到中共向市民徵收的房產稅增長之速,到最後他只好將自己在合肥的大宅賤價賣給了中國人民銀行。

楊振寧之童年時代,家族勢力正旺,由於父親在美國留學,所以他幼年是在合肥隨母親居住在大家族之中,得到家人許多照顧,大家長無疑仍是叔父楊力磋。父親留學回國之後,楊振寧隨父母旅居廈門、北平。1937年抗戰爆發,清華大學內遷,家屬不便照顧,楊武之遂將楊振寧母子等送到合肥,依靠家族生活。為了避免楊振寧失學,家族長輩還專門安排其到廬州中學就讀,後來才前往漢口、昆明。戰時通貨澎漲嚴重,大後方大學老師生活也很艱苦。楊武之一家在昆明生活可能也無法富足,不過此時楊力磋曾在昆明擔任上海儲蓄銀行大業公司經理,相信兄弟居於一城,家人相互照顧自然更為方便。

楊振寧1938年考取西南聯大,1942年本科畢業,1944年同校研究生畢業。1945年再考取公費留學赴美國,到父親的母校芝加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1948年,他順利獲得博士學位。次年楊振寧到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開始做博士後研究,同李政道合作,兩人開啓了攜手高速衝刺科學聖壇之路!1956年10月,30歲的李政道和34歲的楊振寧在美國物理學評論(Physical Review)上發表了他們合作的文章Question of parity conservation in weak interactions,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的原理,次年就憑此兩個年輕人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回顧歷史,如果沒有家族支持在背後,尤其沒有楊邦瑞、楊力磋的鼎力相助,無論是楊振寧父親,還是他本人,他們攀登科學高峰之路可能就沒有如此順利了。正因為如此,楊振寧對家族長輩感情甚深。1971年他應邀回國訪問時,就立即到安徽合肥去拜見尚健在的叔父楊力磋及其他家人。兩年後,他父親在上海病逝。八年後,他叔父在合肥逝世。楊力磋生前曾為楊氏大家族擬定了一個輩份排序:「家邦克振,存厚公忠,篤學勤業,奉世榮同」,但世事變幻迅速,楊氏後人並沒有按照這個字輩來取名,這也意味著從晚清開始發達的大家族,至少在形式上已經無法維繫其傳統了。

你知道家譜中哪些祖先是虛構的嗎?

你知道家譜中哪些祖先是虛構的嗎?

家譜,通常被人們認為是瞭解家族淵流重要且可信的歷史記錄。在許多地方,家譜都有崇高的地位,被供在祠堂特別設計的龕盒之中,在特別的日子才能請下來供族人查閱。當然族內各房一般都有支譜,供這一房的族眾保存查閱。今天這些傳統已經放鬆了許多,家族修譜工程結束後,出錢之家庭都能得到一本本房支譜保存。出錢特別多的,有可能還能在譜中享有特別的介紹頁面,或者被列入「鄉賢榜」之類。

雖然家譜地位崇高,但正如伏靈在討論蘇炳添與蘇東坡關係的文章中指出的,家譜中所列出的先人,越遠古的其實越不大可靠。那麼,究竟如何辨識家譜中哪些可能是攀附的同姓名人,哪些是真實存在的祖先呢?有一個比較簡單的辦法,就是看是否能清晰列出先人的生辰、婚娶、墓葬及子女數量與聯姻關係等,如果能列出這些,通常都是比較靠譜的真實存在的祖先,如果這些關鍵信息缺乏,那麼,很可能就是攀附冒認的祖先。

通常人們對自己三代之內的祖宗姓名以及與生命有關的關鍵信息還是記得的(包括生辰忌日、子女數量、聯姻對象、墓葬地點等)。如果這個家族遵守定期修譜的傳統,比如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那麼很可能他們的世系記錄就不會中斷。所謂「三十年一小修」,其實大概就是一代人就要修一次,這個代,按照當時人的壽命、結婚年齡等來計算的。如果男性結婚年齡取一個中數30,那麼他生的孩子在他60歲的時候大概亦30歲,是為一代。如果是1949年出版的家譜,往前追溯十代,大概可以追到清朝乾隆年間。

現代修譜是宋代以後中國人才有的傳統,之前的世系普通人家很難講清楚。之前中國雖然也有家譜,但均為世家顯族官修,民間不能私修。這些官修家譜,是與當時的門閥政治有關。隨著門閥制度在唐朝末年的瓦解,這些為了審查出仕資格及婚配對象的官修家譜大多也在戰爭混亂中被焚滅,所以宋代有學問家就說「譜牒又廢,人家不知來處,無百年之家,骨肉無統,雖至親,恩亦薄。」

到了宋代,朝廷開始鼓勵民間尊拜祖先、建立宗祠,以更好管理族眾。但這種管理通常也是限於五服之內。所謂「五服」,指的是當時的「服制」,按服喪期限和喪服的粗細不同,分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和緦麻五種等級,即謂「五服」。「期服親」是指父系親屬、「大功服親」是指祖父系親屬、「小功服親」是指曾祖父系親屬、「緦麻服親」是指高祖父系親屬,母系一世的親屬同屬於緦麻服親。內親在喪事期間要為死者服喪,關係親近者居喪服制愈重、關係疏遠者居喪服制愈輕,依次遞減。民間今天還有所謂按層級為逝世親人「披麻戴孝」的風俗,其實就是古代服制傳統的殘留。與服制有關的宗法,也通常只是由自己算起:上至高祖、下至玄孫,包括男系後裔及其配偶,亦稱為「本宗九族」。

為了推行尊祖、敬宗、收族等相關的宗法,倡行孝道,當然就要讓族眾弄清楚自己五代以內的祖宗,民間纂修家譜之風始起。朝廷為了鼓勵這種做法,推出官員封贈制度,即按照不同官職大小,封贈先輩親人,官職越大追授越遠,變相激勵民間要知道牢牢記住自己祖先的姓名及生辰等,這與科舉考試時考要要填上三代的姓名字號等類似,不知者當然會為人所不齒。不過可能文人好面子,從宋代開始,一些文人在纂修自己家的族譜時,有意將祖先往五世以上追溯,直至遠古。歐陽修、蘇軾等人在這方面是表率,他們為自己家族修譜,一方面列出五世祖以內先人的具體信息,另一方面又將家族淵流不停上溯,這種家譜的格式在後世亦非常流行。由於世系記錄中斷,因此在實際操作中,許多家族實際上就只好用攀附、冒認同姓歷史名人等方式來「發明祖先」,以填充中斷了的世系。

正因為此,今天打開任何一本家譜,早期先人多為貴胄,但是到了可考的十代之內的記錄,通常又顯得平淡無奇,能出一個進士或舉人,已是異常榮耀,會大書特書。前顯後卑,這種矛盾,其實也就反映了遠虛近實的特點。將高貴虛擬的祖先,列在家譜,一方面是為了與他族競爭需要,一方面也可能是為了激勵族人。對後世查閱使用家譜的人來講,在使用這種家譜時,便要多留一個心眼,至少自己心裡明白,那些家譜上一二千年前的祖先,其實就真的是一個鼓勵後代上進的符號,而五代以內的先人,一定要牢記姓名,並且有空就告訴後代他們的故事。

从祖宗攀附到無必要的英雄再塑造:也談蘇炳添與蘇東坡

从祖宗攀附到無必要的英雄再塑造:也談蘇炳添與蘇東坡

最近熱搜上一個話題,是中國傑出的田徑運動員,百米紀錄保持者蘇炳添被他老家的族長「確認為蘇軾第¬¬29代孫」,舉出家譜作證。然後就有吃瓜者發揮想像,認為蘇軾確實愛跑,因此,認為基因遺傳至今,在蘇炳添身上爆發出來。這個故事很有意思,因為裡面涉及到家譜如何描述自己祖先的策略。

家譜中的信息有真有假,這個有史料常識的人都明白。相隔數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祖宗,往往靠不住,因為宋代並無民修家譜,而明清時代所修家譜,能夠明確知道自己十代以前祖先的非常少見,而今天我們所見之家譜族譜,大多數是當代所修,當然可能包括了一些舊家譜的內容。但這種舊譜通常也只是民國時期或清朝中晚期所修,現在如果能在看到一本清朝初期的家譜就很稀奇了,更不用說明代的。所以完全能夠連續傳承上千年的家譜幾乎沒有。那麼在族譜世系斷裂的情況下,如果完全不知道自己之前的祖宗姓甚名誰,修譜的人如何去確認自己遠古的祖先呢?

常見的辦法就是攀附。就是將跟自己同姓的歷史名人認作是自己的祖宗。因此,姓朱的通常都會追到朱熹、朱元璋,姓孔的無疑會追到夫子大人,姓曹的便會講曹操是自己先人,這種攀附名人很常見。所以,姓蘇的許多都講自己是眉山蘇氏的後代,蘇炳添的族人也不能免俗。真的要驗證這個,除了基因序列對比檢測之外,其實還可以根據已知的蘇軾的後人去向去推斷,如果其後裔已經無法查到,那麼就屬於斷裂,無法確認。如果能夠根據比較確定的史料,找到直接證據證明其後裔居住在何處繁衍,那麼才真的可以說是蘇軾的後裔。但這對證據的要求是很高的,拿一本當代編修的家譜是無法證明的。如果真的要令人信服,必須將他們族長說保存的明代家譜展示出來。

但即使是如此,也不排除世家寄附的可能性。許多姓氏族眾的來源很複雜,有的是改姓而來,有的是被賜姓,有的是真的傳承下來的姓氏。在明代寄附豪族並不少見。所以,一個人,在史料完整的情形下,要確定自己十代、二十代之前的祖先是很困難的。比如現在你們家不認真修家譜,也沒有保存好家裡的資料,那麼,一百年後,如果你不是很有名的人物,你的後代知道你的名字是很困難的。就像我們之前講的, 現在的人,許多人已經完全不知道自己曾祖父叫什麼名字了,有的人甚至連祖父的大名也不知道,你說在這種情形下,我們如果相信一百年後你們的後代再修的家譜呢?不知道姓名經歷,但如果又要修家譜,那麼各種杜撰的故事就會發生了,有人把這種叫作是「發明祖先」。

不過蘇氏族人對外宣佈他們是蘇軾的後代,有一種想法是給體育英雄再多抹一些金,通過家族的傳承,來強調英雄之所以在他們的家族出現,是有悠久的家族文化傳統的。這種善良用意完全可以理解。但在資料不全,無法說服外人時,這種英雄再塑造是沒有什麼必要的。從田徑成績來看,蘇炳添已經是中國人甚至亞洲人的驕傲了,不管他是不是蘇軾的29代孫。